
【新聞稿】幫助青少年跨越情緒障礙 呼籲應有青少年專門機構和制度

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和亞東紀念醫院今天舉辦青少年情緒障礙國際研討會,希望給近年來社會重視的青少年情緒問題,提供更多的專業經驗和解方,亞東紀念醫院邱冠明院長提到應及早重視青少年議題,也參與許多政策討論希望改善這個現象,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15-24歲的自殺率逐年攀升,2023年每十萬人有10.9人情況不容忽視。
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甄瑞興醫師談到近年來,台灣青少年情緒障礙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近期學校內部發生的青少年犯罪事件,以及青少年自殘、自殺、憂鬱和焦慮等行為,讓這一問題更加受到重視。因此希望借鏡國際邀請美國專家分享成功經驗給台灣作為參考,並呼籲未來應建立針對青少年需求的相關照護中心。
立法委員林月琴表示,情緒的變化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社交,人體因神經發展具有多樣性,不應當視為缺陷或障礙,特別針對國高中的孩子,第一線都是透過父母發現問題後,偕同心理諮商人員和醫師共同協助孩子渡過情緒障礙的階段,近幾年台灣青少年自殺率提高,希望未來可以做死因回溯了解更多孩子的需求。
現任健保署副署長、前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提到,台灣在去年一年中需求協助的高風險對象高達一萬人,今年也擴大服務量能希望可以照顧更多需求幫助的對象,特別是網路原生世代的孩子,他們的成長致使網路社群對他們造成的影響更甚,近兩年心健司陸續提供擴大青年和年輕成人的心理健康支持專案,希望幫助有需求的國人及時得到幫助。
新北市衛生局陳潤秋局長,目前新北12各醫院都有早療評估中心,特別是亞東醫院,去年服務6300人次,今年會再提高服務增加一千人次,近年新北和中央政府積極合作已經設有六個心理衛生中心,除了連結醫療院所也會走進校園去針對青少年提供照護服務。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提到基層學校現在最大的困境確實是孩子的情緒照護,如果可以結合更多的資源幫助家長和老師,學習幫助青少年處理情緒障礙的問題,讓孩子有更健康的身心建構真正的韌性台灣。
來自美國猶他州的專家Tony Mosier,是專業的家庭治療師,台灣和美國一樣也有嚴重的自殺問題,而且男性比女性高,不論台灣或美國心理衛生議題是很重要的。在美國有連續照護體系,從日照、重度門診到住宿機構有整體照護系統,依據需求治療的對象和治療強度給予支持。情緒障礙中有旋轉門症狀,是指一種在情緒問題中反覆的個案,通常這樣的案例會需要更積極的治療,比如專業的住宿型治療,透過環境因素控制協助情緒治療或社交訓練都會有更好的成效。以過往經驗青少年治療中多以活動型的療程取代談話型治療。
James Palmer醫師,提到在美國很多已不將自閉症和過動兒等狀況視為疾病,而是歸類為神經多樣性的症狀,在新冠爆發前,每兩個成人就有一位有這樣的狀況,大流行的傳染病也引起許多情緒疾病,人們在傳染病的影響下人們感到孤獨、孤立、失去自信,有需多人感到負擔變沉重,或是覺得沒有人會發現自己消失了。社交連結確實影響身心健康,腦部狀態影響個人行為。社會連結有不同架構、功能和品質,交互影響個人的社交連結狀態,在社交連結的發展上存在可修復的空間,儘管出現過誤差或錯誤仍可透過修復的互動去彌補關係,大腦的發展和情緒調節是互相影響的,大腦發展韌性有助於情緒調節。
北榮陳牧宏主任提到15-24歲年輕人自殺率正在提高,一百個裡面有12個曾經有過自殺念頭,顯示心理健康議題是當代很重要的課題,年輕族群有3成有過自殺念頭,北榮跟台北市、新北市教育局共同合作,推動在”醫院上學模式”,近幾年精神重症青少年持續增加中,成為學校重大挑戰。在醫院就學模式結合: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外聘老師、特教老師、心理師結合家長和學校老師組成團隊協助青少年。未來如何透過各地醫院建立更多符合青少年照護需求的中心,也是需要國家投入更多資源去支持的方向。
美國Anthony Hansen肯定北榮向日葵學校對青少年的支持照護系統,並帶來美國荒野治療的分享,當孩子從令人分心的環境抽離,進入大自然中,以活動為導向的孩子,在情緒治療的反饋是更好的,結合戶外活動的心理和認知治療,對極端個案有更大的幫助,遠離科技產品回歸自然環境,可以幫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克服挑戰重新建議互動的社交網絡,在合格有經驗的工作人員、證據支持的治療法客製化課程、適當的治療者評估、注重身體和情感安全,全人的方法和家庭的參與,對治療者對於鞏固後續照顧很有幫助。荒野治療是治療中的一環結合完整心理健康治療團隊才可發揮最大效益。
亞東紀念醫院精神部心理健康與綠色照護科陳俊霖主任報告中指出,醫院目前開始引進各種綠色照護,針對各年齡層提供不同療程協助患者,台灣目前也有推動冒險治療的亞洲體驗教育學會,並將在2025年承辦第十屆國際冒險治療研討會,歡迎全國一起關注。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身為家長代表最重要的是希望推廣大家接受神經多樣性的概念,讓我們的孩子能精準正確的得到治療健康發展,不希望是一種疾病,讓家長和孩子在治療和康復的過程中,被異樣對待。
文章來源:社團法人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