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延緩認知功能障礙 老人運動不再大鍋飯」

【新聞稿】「延緩認知功能障礙 老人運動不再大鍋飯」

【新聞稿】「延緩認知功能障礙 老人運動不再大鍋飯」

「延緩認知功能障礙 老人運動不再大鍋飯」

全球平均每3秒就有1位罹患失智症,增長的速度在人口高齡化下的台灣更是明顯,內政部統計指出,累計至106年底11月,老年人口比率已高達13.8%,而這其中台灣失智症的人口已超過26萬人,其中六成以上為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患者從確診後到死亡平均約5~9年,現階段阿茲海默症尚無任何藥物可以根治,但是失智老人漸漸失去自我生活能力,最後因長期臥床而死亡。

2011年美國研究發表中,確認透過運動對於認知神經功能有保護的作用,在中年開始運動訓練後,到了老年期便可有效降低認知功能障礙的出現,甚至可增厚腦部顳葉海馬迴,改善記憶力,減少腦血管病變及中風可能性,所以現階段體能的運動訓練己變成延緩失智的最好藥方。

今(4/10)邀請到財團法人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紀政以及社團法人台灣全人照顧協會理事長嚴長庚出席記者會,共同呼籲運動延緩失智延長腦部壽命,不要等到人老才後悔。

紀政女士曾經也因尿失禁病症纏身,導致身體功能下降,1998年接觸健走後並定期力行,除了成功減重20公斤以外,連多年尿失禁亦不藥而癒,自此便決定推動走路運動,紀政說:「有人瘋馬拉松,有時甚至一個禮拜跑兩次,而專業馬拉松員一個月也才跑一次,所以過度運動反而造成運動傷害」,適量的運動很重要,紀政女士找到她最喜歡的健走運動,紀政說:「沒事多走路,走路就沒事」,持之以恆之下以運動反轉身體的病痛,成為最佳代言人;嚴長庚理事長每天早上一睜開眼就在運動,今年84歲還能日行一萬步,嚴長庚說:「運動不僅讓身體健康,更能促進腦部循環維持腦部壽命,延緩失智症的發生,不要到老年之後,身體動不了,還要靠別人。」

敬智學苑突破城市空間限制,首創歐式空中花園,成為城市中難得的日照空間

日照充足對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相當重要,敬智學苑坐落於台北市大安區,突破城市空間的障礙,創造富有鳥語花香歐式空中花園的空間,這也是敬智學苑與其他日照中心最大的差異。罹患認知功能障礙的長者如長期處於昏暗、髒亂以及日曬不足的環境,恐加重身體的退化速度、且更容易呈現低迷憂鬱的情緒之中,反而讓症狀更容易惡化。

有鑑於此,敬智學苑思考如何落實在地老化並讓城市的長者也能享有日照、嗅覺與聽覺的同步刺激,且確保長者的安全。引進歐式空中花園的感受,配合整面玻璃窗,讓大量的陽光灑在室內花園中,擺上有溫度的木椅,完全放鬆沈靜心情,敞徉在日照溫暖包圍中,敬智學苑希望帶領起台灣的新一代長者照護概念,長者能夠像在自己的花園、在自己的家中一樣的放鬆,享受新時代的照護而非舊式的照顧方式。

除了打造舒適的環境外,甄瑞興醫師長期照顧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發現台灣需要新的照顧概念,不要把長者倉儲化。這樣的概念也完全落實在敬智學苑中,成為全國第一家引進澳洲運動生理學概念,延緩認知功能障礙為目的的訓練中心,強調所有的長者照護都應該個人化,需要專業團隊了解長者個人的生活習慣、興趣、身心狀況及體能限度。尤其運動更應該個人化,今天也展示了個人化處方箋的評估及幫助。這只是第一步,未來更將引進加拿大蒙特梭利的概念,設計各種腦部訓練新模式,更強化幫助台灣的長者延緩智能退化。

個人處方加上持續定量定時的運動,能延緩三至五年進入認知功能退化

甄瑞興醫師指出,老年認知功能障礙可能因為基因遺傳、老化、生理退化、性別因素(女性較容易出現)、缺乏早期教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因素而引起,目前全世界沒有藥物可以根治。而現在醫療上,是給予患者補充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等藥物,希望增進其日常生活功能。唯獨可改變生活方式,例如定期運動、腦部訓練、參與社交活動及良好飲食習慣等,來逆轉發生認知功能障礙的可能性,尤其研究指出持續性的有氧運動,腦部海馬迴體積會增厚,有效地延緩認知功能障礙問題產生,這真的是認知功能障礙最好的非藥物治療處方。

根據2011年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研究發現,若將老人群分為兩組,一組為每天定時定量多運動多動腦,而另一組則是維持本身平日生活,在家看電視、一般活動,經研究實驗後,顯示每天運動及動腦的長者,相較於另外一組維持原本生活習慣的長者,不但沒有造成海馬迴體的萎縮,甚至增生增厚,改善及延緩退化程度。

人在持續一年的有氧運動後,海馬迴體明顯增大、空間記憶力增加,可透過不同生物機轉促進腦部神經的可塑性,改善腦部學習成果,並且減少腦部年齡的灰質體積的衰減,並能降低腦部β澱粉樣蛋白,而β澱粉樣蛋白目前被認為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主要原因。

呼籲台灣政府要開始重視認知功能障礙的預防,並且從改變稱呼開始

失智症又稱為「認知功能障礙症」,在國際上已經漸漸有不少國家不使用失智症這樣的名詞,改為「認知功能障礙症」,在學理上更為貼切,甄瑞興醫師表示台灣應該現在開始重視認知功能退化的影響,也應該從現在開始不要再對患者說「失智老人」。

現在台灣失智症政策上都是發現後的照護,我們應該更前瞻性的去延緩及預防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甄瑞興醫師認為他個人的首要目標是開始翻轉台灣對失智症的概念,帶動新長者照護的概念,尤其呼籲四十歲後就要開始運動和動腦訓練,防止腦部退化,多活幾年好命。

長者的運動不能是大鍋菜,應發展個人化的運動處方

甄瑞興說,老年人的一般運動算是吃「大鍋菜」,讓長者主動維持運動的習慣不容易,選擇性也有限,老人家有時也因骨骼肌肉的退化,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反而再也不願運動。

今天特別請到本身有照顧認知功能障礙長者的經驗陳老師,陳老師的媽媽患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陳老師說:「剛開始不知道怎麼去面對媽媽得到認知功能障礙,要怎麼陪伴?不讓病情惡化?是最困擾的事」,直到甄醫師的提醒指導,藥物的治療只是治標,患者最大特點會沒耐性,所以在生理跟心理上相對重要,陳老師說:「媽媽每次在接受課程運動後,當天心情就會很好,也特別好入眠,有充足睡眠,白天精神狀態就會特別好。」所以陳先生明顯感受到媽媽在接受運動處方前後的差異。

如未考量每位長者本身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肺疾病等,或者肢體退化性關節炎影響活動靈活度,若是因此摔跤導致骨折、心臟病或氣喘等後果,可能適得其反。而多數老年人認為只要到公園打打太極拳或散步,就有算運動,但在增進認知功能運動生理學概念來說是不夠的。身為台北市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的理事長,甄瑞興醫師與澳洲最大照護機構Helping Hand合作,設計出適合每位長者的「運動處方」,將運動視為開立藥物方式,根據長者的個人需求、興趣、技能與能力來設計不同的運動生理學課程,以達到改善認知功能的目的。

組織跨領域的專業團隊,推動認知功能障礙前期的預防照護

成功的認知功能障礙長者照護,必須包含長者顧層及家屬照面,而敬智學苑是由一群跨領域專家組成,包含認知功能專家、神經科醫師、老年醫學專科醫師、專科護理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社工師、運動保健師等,協會更會定期辦理家屬照顧技巧訓練。期待台灣的新高齡照護,可以從敬智學苑開始萌芽,讓台灣的長者獲得快樂與自主,更有尊嚴的晚年。

運動生理學訓練方式,根據個人興趣習慣設計,持之以恆最為重要

1. 建議每天30分鐘的活動,每周進行三至五天。體能不足者,可一天多次執行,但每次至少持續10分鐘。

2. 根據個人興趣、需求、技能與能力等各方面評估,設計個人化的運動方式,配合個人生活條件才能達成最終持之以恆的動力。

3. 患有認知功能障礙者,除了到機構進行訓練之外,還可以在專業人員指導後在家中進行常規訓練課程。

Leave your comments